新聞

2025年5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九龍城浸信會禧年(恩平)小學 - 2025年5月
AI科學創新糅合國際化 打造創新校園 助孩子綻放光芒
九龍城浸信會禧年(恩平)小學致力以卓越教育培育「立品立人」、「科學創新」及「英語出眾」的三優孩子。陶劍幗校長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亮點,都是舞台上的主角,秉持以學生為本的信念,不論孩子背景、起步點,都給予充分機會令他們發揮,綻放光芒。學校以融合中華文化與國際視野的未來小學(School of Future)為定位,積極打造理想的學習環境,注重個性化學習與品格培養的均衡發展,以激發學生主動探索、積極思考,培養兼具深厚中華文化底蘊與廣闊國際視野的未來領袖。學校不僅激發學生獨立思考、創造力、解決問題及團隊合作等核心能力,更為他們面對未來世界奠定堅實基礎,成就夢想、綻放光芒。
創造國際化語言環境 沉浸式快樂學習英語
學校以沉浸式英語學習為核心,聘請了四位外籍英語老師,以循序漸進的教學方針,提升學生從啟蒙到進階的英語能力。自啟蒙階段開始,學校便為幼稚園生安排英語適應課程,外籍老師通過繪本教學、唱遊活動,結合手工製作與角色扮演,鞏固課堂知識,為小一英語學習奠定基礎。
在教育安排上,學校投入大量資源打造沉浸式語言環境,與國際學校看齊。小一實施「雙班主任制」,並增聘外籍老師,確保學生有四成的課堂時間由外籍老師協同授課。每週設十節英語課由外籍與本地老師共同教授,此外,音樂、視藝、圖書及生活技能課亦有外籍老師參與,讓學生在多元學科中使用英語。外籍老師於午膳時間與學生共進午餐,透過日常交流營造輕鬆的語言學習環境。同時,外籍老師還帶領下午活動,讓學生在自然且生活化的語境中提升英語聽說能力,全面奠定國際化學習基礎。
在課程上,學校將英語拼音納入小一至小三英語課程,由外籍老師任教,透過有趣的故事、歌曲、遊戲和互動的課堂活動,輕輕鬆鬆學習拼音、串字和發音的基礎拼讀技巧,提升學生自行拼讀能力。而高小階段則由外籍教師進行課外閱讀與會話課堂,改善同學閱讀能力與升中面試技巧。
為促進英語閱讀氛圍,外籍老師利用多媒體創意基地與學生閱讀。透過270度投射帶學生穿插於草原、海洋、雪地等場景,為閱讀帶來更多趣味。老師把初小同學投入到多元的圖書世界,學習英語成為樂事。
初小同學每週都會以英語進行非洲鼓課堂,外籍老師透過音樂、非洲舞蹈及節奏遊戲提升學習音樂的樂趣,更讓學生有更多接觸英語的機會。
此外,課後亦設有英語手偶故事班及跨學科英語活動,推行英語資優教學,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。學校亦多次參與英語話劇及廣播劇比賽,在「繽紛Time」多元學習時段進行專業訓練,英語話劇組更多次獲獎並參加聯校公演,表現出色。通過全面且連貫的英語學習體驗,不單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,更使之沉浸於英語氛圍,輕鬆愉快地提升英語能力。
嶄新創新科技教育 培養21世紀核心能力
為積極響應國家「科教興國」戰略,學校以科技創新為重點,通過STEM教育與人工智能(AI)應用,培養學生21世紀核心能力。課程以項目為導向,將學科知識轉化為創新應用。同學在學習中有大量實踐機會,從記錄觀察、分享成果、反思改進中增進批判性思維與協作能力。
例如教授Scratch等基礎程式語言,讓學生設計互動遊戲或控制智能裝置,鍛鍊邏輯思維與解難能力;推行物聯網(IoT)應用教學,教導學生結合IoT 技術監測植物的光照與水分需求,繼而設計智能水耕系統,將科技應用於實際生活場景;另外,亦設有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(CAD/CAM)等教學,通過3D打印技術,將創意轉化為實物。
此外,學校更掌握創新科技發展趨勢,提供AI創作與應用教學,教導同學撰寫精確的指令詞(Prompts)生成符合需求的圖像;結合AI技術與設計創建3D模型,如未來校園建築;通過簡單的數據訓練,了解AI在分類與預測中的應用,從而培養數據思維。藉着STEM教育與AI應用教學,學校不僅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、創意思維與解難能力,更回應國家對創科人才的需求。
探索生態與環境 成就未來科學家
常識科於2025至2026年度分拆為人文科及科學科,學校在科學教育上,透過實驗與應用,讓同學探索自然,培養科學思維與實踐能力。例如通過簡易氣壓火箭發射實驗,了解推進力的基本概念。
除了科學實驗外,學校亦注重讓同學有機會融合科學知識與技能,設計自己的作品。例如有學生研究微藻的生長條件,設計自動化培養裝置,探討微藻在食品、能源和環保中的應用潛力。同時,學校更鼓勵學生參加比賽,冀能學以致用。去年同學參加「未來之城」香港及澳門區選拔賽榮獲冠軍,並代表香港隊到北京參加「未來之城」冬季全國展評,勇奪全國小學組第四名及最佳模型。
此外,學校設立了「大自然與極地安全教育中心」,展示極地環境、科研成果和保育知識。展覽涵蓋北極與南極的地理、生態及氣候變化的影響,並融入環境保育和國家安全教育,強調氣候變化對糧食、水資源和極地安全的影響,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與全球視野。何建宗教授於南極科考期間透過Zoom與學生連線,帶領大家「走進」南極,感受科研現場。講座介紹南極的自然多樣性、中國科研站的建設及雪龍2號破冰船的功能,並呼籲學生關注極地與地球保護。活動讓學生加深對極地科學的了解,激發對科研的興趣與探索精神。
創意與技術結合 實踐與知識並重
透過多媒體創作與數碼技術,有助激發學生的創意表達與數碼素養等跨領域的綜合能力。學校提供多元化課程,讓學生能夠體驗多媒體創作、音樂創作及3D虛擬實境學習。例如教授從撰寫劇本開始,學習分鏡設計、剪輯影片,製作短片等;使用軟件設計實用的平面作品,將創意融入日常生活;進行音樂創作,學習樂句與旋律設計,培養音樂感知能力;甚或是利用CoSpaces Edu設計3D虛擬場景,例如虛擬校園或虛擬博物館,將創意轉化為可交互的數碼體驗。該課程是創意與技術的結合,實踐與知識並重的綜合成果。學生能夠學以致用,將知識融會貫通,例如以環保為題製作教育短片,結合自創音樂與平面設計,展現多媒體創作的綜合成果。
實用生活技能教學 提升自理及共通能力
學校以綜合生活技能課程為核心,為學生提供各項實用的生活體驗,並安排社交與情緒管理訓練,鍛鍊他們日常自理和與人融洽相處的技巧。例如進行烹飪與飲食教育,教導同學從膳食準備到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,逐步掌握獨立生活的能力;家務管理技能課程,培養學生理財、編織、縫紉等實用技能,自小培養其責任感與自理能力;社交與情緒管理教學,則藉着社交禮儀、餐桌禮儀及溝通技巧的學習,培養學生尊重與關愛的態度;另外,學校更在課程中融入情緒管理、問題解決及人際關係訓練,幫助學生認識自我、發展個人興趣。學生從中除了學習到技能,更培養了正確的價值觀與共通能力,促進其個人的全面發展。
多元中華文化教育 深化知識文化內涵
學校秉持「文化興邦,科教興國」的理念,通過多元化的文化教育,引導學生探索中華文化,深化文化內涵。例如在高年級文化探究中,設計「成都熊貓計劃」專題研習,不單讓同學探索熊貓的生活習性及保育措施,更能夠深入了解其象徵意義與生態保護責任,從而對生態安全有更全面的認識。在初小階段,老師亦會通過熊貓繪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,並介紹中國水墨畫及執筆技巧,繪畫熊貓水墨畫,感受中華文化趣味。同時,學校引入茶文化課程、非遺傳統染色技藝等體驗,幫助同學提升文化自信,培養民族認同感,達至「立品立人」。
全方位學習安排 平衡學科與技能成長
為確保學生的學術與生活技能得到均衡發展,學校精心設計全天學習安排,上午時段用於學科知識的學習,而下午則展開全方位活動,如導修及多元英語學習活動、科學探究活動等,讓學生發掘個人興趣。
此外,為了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照顧,學校亦提供課後託管服務,學生可以在校逗留直至下午6:15分,完成大部分功課,回家後有更多時間進行親子活動。同時,學校每月亦設一天「無功課活動日」,如Book Character Day,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就不同主題拓展課外知識,提升學習興趣與動力。
正向品格培養也是學校所重視的範疇,通過每月舉辦「我是班中的主角」活動,由老師選出在行為、學習態度或社交方面進步的學生,在午膳時間播放短片進行全校表揚,幫助學生建立自信,欣賞自己;而「禧恩CEO與校長有約」活動,則根據守規、有禮、勤勞、誠實、感恩等品德標準選出學生,讓他們在午膳時間與校長會面,針對學校設施與活動提出建議,學校亦會因應合理需求增設活動或物資,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、自信心與品德意識。
六大沉浸式學習空間 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
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助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效果,學校融合文化傳承、生活技能與科技創新,特設六大特色教室,打造沉浸式學習空間,全面促進學生成長。在「立品立人」方面,學校將視藝室化身為古風設計的中華文化教室——「蘭亭藝軒」,讓學生沉浸在「蘭亭雅聚」的氛圍中,感受中華文化魅力,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;另外,將多用途教室轉化為「生命成長室」,教授學生自立自理、基礎烹飪等技能,實踐「立品立人」理念。
此外,在「科學創新」方面,學校設有「禧恩科學室」、「極地安全教育中心」及「AI科創教室」,以科研配合國家安全教育,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與實踐能力,更建立環保意識與全球視野。而「創意媒體基地」(CMPC)則作為數碼媒體與聲音創作實踐基地,設有裸眼3D虛擬實境教室,讓學生沉浸於不同場景中創作、設計,響應香港創科藍圖,栽培國家科技發展所需的人才。